2021考研復試:MPAcc專業課三——成本會計

2021考研初試已經過去啦,接下來就是復試了,很多同學對復試還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著手,為了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復試需要做的一些準備和注意事項等,小編整理了“2021考研復試:MPAcc專業課三——成本會計”的內容,幫助大家了解復試!

# 成本會計的涵義
 
現代成本會計是成本會計與管理的結合,是根據成本核算及其他相關資料,采用現代數學方法,建立數量化的管理技術,以幫助人們按成本最優化的要求,對產品成本發生情況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考核,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最優運轉,提高企業競爭和獲利能力的管理活動。
 
# 成本分類
 
一.制造成本與非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三項。
 
(1)直接材料成本是指能夠直接追溯到每個產品,并構成產品實體的材料成本。
 
(2)直接人工成本是指能夠直接追溯到每個產品上的人工成本,包括直接參與生產產品的員工的工資、福利。
 
(3)制造費用是指除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以外的所有制造成本,包括間接材料成本、間接人工成本和其他制造費用。
 
非制造成本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二.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
 
依據費用的發生與產品的關系可將費用劃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
 
產品成本:與產品的生產直接相關的成本,包括產品生產中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等。
 
期間成本:企業經營活動中所發生的與該會計期間的銷售、經營和管理等活動相關的成本,例如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等。
 
三.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
 
產品成本按其計入成本對象的方式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直接成本:與成本對象直接相關的,可以用經濟合理方式追溯到成本對象的那一部分成本。
 
間接成本:指與成本對象相關聯的成本中不能用一種經濟合理的方式追溯到成本對象,不適宜直接計入。
 
# 產品成本與生產費用的區別
 
(1)產品成本是針對特定的成本計算對象而言的,而生產費用是針對所有產品而言的;(2)生產費用是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生產耗費,而產品成本是某一成本計算對象所耗費的生產費用總和,即產品成本所負擔的生產費用不僅包括本期應負擔的生產費用,還包括前期應負擔的生產費用。
 
# 成本核算的要求
 
(1)正確劃分各種費用的界限
 
劃清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營業外支出的界限;劃清產品制造成本與期間費用的界限;劃清本期產品成本與下期產品成本的界限;劃清不同產品成本的界限;劃清完工產品成本與月末在產品成本的界限。
 
(2)嚴格按成本開支范圍列支各項費用
 
應計入產品制造成本的費用:產品生產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等費用;企業直接從事產品生產的生產人員工資及提取的職工福利費;生產部門固定資產折舊費、租賃費、修理費;生產部門使用的低值易耗品攤銷費用;生產部門為組織、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制造費用。
 
不應計入產品制造成本的費用:購置和建造固定資產的支出,購入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的支出;對外投資及分配給投資者的利潤;被沒收的財務及支付的滯納金、罰金;企業自愿贊助及捐贈的支出;企業的期間費用,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國家規定不得列入產品制造成本的其他支出。
 
(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
 
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有關原始記錄和憑證制度,并建立合理的憑證流轉程序;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額,以加強定額管理;建立材料物資的驗收、計量、領發、盤存等制度;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和內部結算制度。
 
(4)選擇適當的成本計算方法
 
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也稱直接成本法、邊際成本法。在此方法下,產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用,即變動生產成本,變動生產成本隨生產量的變化呈正比例變化。
 
#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
 
也稱直接成本法、邊際成本法。在此方法下,產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制造費用,即變動生產成本,變動生產成本隨生產量的變化呈正比例變化。
 
 
# 產品生產成本計算方法
 
品種法:
 
品種法是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由于品種法不需要按批計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驟來計算半成品成本,因而這種成本計算方法比較簡單。
 
品種法主要適用于大批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采掘等?;蛘唠m屬于多步驟生產,但不要求計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業,如小水泥、制磚等。品種法一般按月定期計算產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分批法:
 
分批法也稱定單法。是以產品的批次或定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來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批法主要適用于單件和小批的多步驟生產。如重型機床、船舶、精密儀器和專用設備等。
 
分批法的成本計算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把一個生產周期(即從投產到完工的整個時期)作為成本計算期定期計算產品成本。由于在未完工時沒有產成品,完工后又沒有在產品,產成品和在產品不會同時并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在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分步法:
 
分步法是按產品的生產步驟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分步法適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驟生產。如機械、紡織、造紙等。
 
分步法由于生產的數量大,在某一時間上往往既有已完工的產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產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產品完工后再計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計算成本,并且要把生產費用在產成品和半成品之間進行分配。
 
# 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方法
 
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費用,直接分配給輔助生產以外的各受益單位,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供的產品和勞務,不互相分配費用。
 
其分配的計算公式為:
 
某種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率=該輔助生產車間費用總額/基本生產車間和其他部門耗用勞務(或產品)總量
 
某車間、部門(或產品)應分配的輔助生產費用=該車間、部門(或產品)耗用勞務總量×輔助生產費用分配率
 
直接分配法的缺點: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輔助生產費用,計算手續較為簡單,但它有一定的假定性,即假定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提供勞務,因此分配結構不夠準確。
 
一次交互分配法
 
一次交互分配法是指企業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有相互服務的情況下,先將各輔助生產車間直接發生的費用進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再進行一次直接的追加分配的一種輔助生產費用分配方法。即: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分配。
 
第一階段將各輔助生產車間互相提供的服務量按交互分配前的單位成本,在輔助生產車間之間進行第一次交互分配;第二階段再將各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后的費用(即原費用加上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減去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按其提供給基本生產車間和其他部門的服務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單位成本,在輔助生產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之間進行分配。
 
交互分配計算公式如下:
 
交互分配前某項勞務單位成本=某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的費用總額/該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勞務數量總和
 
某輔助生產車間應分配勞務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耗用的勞務數量×交互分配前該項勞務單位成本
 
對輔助生產以外分配的計算公式如下:
 
交互分配后某項勞務單位成本=某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后的費用總額/輔助生產車間以外的各受益單位耗用勞務數量總和
 
輔助車間以外的受益單位應分配勞務費用=該車間(或部門)耗用勞務的數量×交互分配后該項勞務單位成本
 
采用這種方法分配費用時,同樣是根據各輔助生產費用明細賬上歸集的費用及其提供的勞務(或產品)的情況,通過編制“輔助生產費用分配表”進行分配的。
 
一次交互分配法的優點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輔助生產車間的相互服務關系。缺點是有時會影響成本計算的及時性。
 
順序分配法
 
所謂順序分配法又稱梯形分配法,是在各輔助生產車間分配費用時,按照各輔助生產車間受益多少的順序排列, 并逐一將其費用分配給其他車間(包括排在后面的輔助生產車間)、部門。受益少的輔助生產車間排在前面,受益多的輔助生產車間排在后面,并依次序向后面各車間、部門分配,后面的輔助生產車間費用不再對前面的輔助生產車間進行分配。
 
順序分配法的特點
 
(1)排列在前的車間將費用分配給排列在后面的車間,不再承擔后面車間的費用;
 
(2)后面車間應分配的費用,要在原費用的基礎上加上前面車間的分配轉入數。
 
順序分配法僅適用于各輔助生產車間之間相互受益程序有明顯順序的企業采用。
 
采用順序分配法分配輔助生產費用的優點是計算簡便,各種輔助生產費用只計算一次,但由于排列在先的輔助生產車間不負擔排列在后輔助生產車間的費用,分配結果的準確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代數分配法
 
代數分配法,是運用代數中的多元聯立方程式計算輔助生產勞務的單位成本,然后再根據受益單位耗用勞務的數量分配輔助生產費用的方法。并且在求解過程中,各輔助生產車間耗用其他輔助生產車間的產品或勞務而應當負擔的輔助生產費用也是按各輔助生產車間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的。
 
優缺點:代數分配法的缺點是如果輔助生產車間較多,未知數也較多,在手工環境下,計算工作量就會大大增加,計算也較復雜,因而這種分配方法適宜在輔助生產車間不多或計算工作已經實現電箅化的企業采用。但它的分配結果最為精確,最能體現受益原則,而且在實現會計信息化后,無論車間多少、未知數多少,代數分配法比其他任何一種分配方法更為簡潔。
 
(1)設未知數,并根據輔助生產車問之間交互服務關系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組。某輔助生產車間的聯立方程式為:
 
某輔助生產車間的待分配費用總額+該輔助生產車間分配轉入的其他輔助生產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為各受益對象(含輔助生產車間)分配的全部輔助生產費用。
 
(2)解方程組,箅出各種產品或勞務的單位成本。
 
(3)用各單位成本乘以各受益部門的耗用量,求出各受益部門應分配計入的輔助生產費用。
 
計劃成本分配法
 
計劃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輔助生產費用時,按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的產品或勞務的計劃單位成本和各受益單位的實際耗用量計算各受益單位應負擔的輔助生產費用的一種輔助生產費用分配方法。
 
計劃成本分配法的特點:
 
輔助生產為各受益單位提供的勞務,都是按勞務的計劃成本進行分配的,輔助生產車間實際發生的費用(包括輔助生產內部交互轉入的費用)與按計劃單位成本分配轉出的費用之間的差額采用簡化計算方法全部計入“管理費用”。
 
這種方法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單位的成本,有利于分清各單位的經濟責任。但成本分配不夠準確,適用于輔助生產勞務計劃單位成本比較準確的企業。
 
計劃成本分配法計算公式為:
 
受益單位應負擔的(產品)勞務成本=耗用(產品)勞務的數量×該(產品)勞務計劃單位成本某輔助生產車間成本差異=該輔助生產車間實際總成本-該輔助生產車間計劃總成本
 
輔助生產車間分配給某受益單位輔助生產費用=該受益單位耗用輔助生產車間產品或勞務數量×計劃單位成本
 
輔助生產車間實際成本=該輔助生產車間歸集入帳的費用+該輔助生產車間耗用其他輔助生產車間產品或勞務數量×其他輔助生產車間計劃單位成本
 
輔助生產車間計劃成本=該輔助生產車間提供產品或勞務總數×該輔助生產車間的計劃單位成本
 
輔助生產車間成本差異=輔助生產車間實際成本——輔助生產車間計劃成本
 
采用這種方法,企業、車間輔助生產費用實際成本比較穩定,計劃成本比較準確作為前提條件,否則就會影響分配結果的正確性。
 
#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產量(或銷售量)--利潤依存關系分析的簡稱,也稱為CVP分析,是指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的基礎上,以數學化的會計模型與圖文來揭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額、利潤等變量之間的內在規律性的聯系,為會計預測決策和規劃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的關鍵
 
確定盈虧臨界點,是進行本量利分析的關鍵。所謂盈虧臨界點,就是指使得貢獻毛益與固定成本恰好相等時的銷售量。此時,企業處于不盈不虧的狀態。
 
盈虧臨界點可以采用下列兩種方法進行計算:
 
A.按實物單位計算,其公式為:
 
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量(實物單位)=固定成本/單位產品貢獻毛益
 
其中:單位產品貢獻毛益=單位產品銷售收入-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B.按金額綜合計算,其公式為:
 
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量(金額單位)=固定成本/貢獻毛益率
 
其中,貢獻毛益率=(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關系
 
在進行本量利分析時,應明確認識下列基本關系
 
1.在銷售總成本已定的情況下,盈虧臨界點的高低取決于單位售價的高低。單位售價越高,盈虧臨界點越低;單位售價越低,盈虧臨界點越高。
 
2.在銷售收入已定的情況下,盈虧臨界點的高低取決于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越高,或單位變動成本越高,則盈虧臨界點越高;反之,盈虧臨界點越低。
 
3.在盈虧臨界點不變的前提下,銷售量越大,企業實現的利潤便越多(或虧損越少);銷售量越小,企業實現的利潤便越少(或虧損越多)。
 
4.在銷售量不變的前提下,盈虧臨界點越低,企業能實現的利潤便越多(或虧損越少);盈虧臨界點越高,企業能實現的利潤便越少(或虧損越多)。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本量利分析是以成本性態分析和變動成本法為基礎的,其基本公式是變動成本法下計算利潤的公式,該公式反映了價格、成本、業務量和利潤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即:
 
稅前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銷售價格×銷售量-(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銷售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
 
該公式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出發點,以后的所有本量利分析可以說都是在該公式基礎上進行的。
 
保利點及其計算
 
所謂保利點是指企業為實現目標利潤而要達到的銷售量或銷售額。保利點具體可用保利量和保利額兩個指標表示。
 
根據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目標利潤=銷售單價×保利量-單位變動成本×保利量-固定成本
 
可得: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標利潤)/(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目標利潤)/(單位貢獻毛益)
 
相應的,可得:保利額=銷售單價×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標利潤)/貢獻毛益率=(固定成本+目標利潤)/(1-變動成本率)
 
這里的目標利潤是指尚未扣除所得稅的利潤。
 
保凈利點及其計算
 
由于稅后利潤(即凈利潤)是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現金流量的真正因素,所以,進行稅后利潤的規劃和分析更符合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因此,應該進行保凈利點的計算。保凈利點是指實現目標凈利潤的業務量。其中,目標凈利潤就是目標利潤扣除所得稅后的利潤。保凈利點可以用保凈利量和保凈利額兩個指標表示。
 
由于,目標凈利潤=目標利潤×(1-所得稅稅率)
 
所以,可以得出,目標利潤=目標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
 
相應的保凈利點公式可以寫成,
 
保凈利量=[固定成本+目標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保凈利額=[固定成本+目標凈利潤/(1-所得稅稅率)]/貢獻毛益率

以上就是“2021考研復試:MPAcc專業課三——成本會計”的全部內容,更多有關復試的內容和經驗,請持續關注研線網。

X

掃碼添加獲取各院校復試名單及錄取名單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除非來源注明研線網,否則內容均為網絡轉載及整理,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章由本站編輯整理發出,僅供個人交流學習使用。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責任編輯:金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不卡_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_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_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无风险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